視頻回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A41157Wu/
文件下載鏈接:https://pan.baidu.com/s/1b9YUotPdWslvcG4uOqNQMw
提取碼:1vdr
央行: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定力
2021年 04月 02日 07:17來源:證券時報
4月 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研究局局長王信、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出席介紹金融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有關情況,并就數字人民幣試點、美債收益率上升對國內貨幣政策影響、規范中小銀行產品創新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談及金融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劉桂平表示,下一步,央行將持續推動金融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各項舉措落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質量和效能。選擇符合條件的地區推動科創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試點。繼續推動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出發點,推動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
美聯儲政策調整
對中國金融市場影響較小
年初以來,美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上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市場擔心未來美聯儲會提前加息,進而引發全球資本流動趨勢生變。孫國峰表示,人民銀行也注意到近期美債收益率出現上行,推動美元升值。受此影響,部分新興經濟體債務償付和再融資風險上升,貨幣貶值壓力加大,一些經濟體加息,金融市場出現一定波動。
相比之下,孫國峰認為,去年 2月到 4月,采取了力度較大的應對措施,5月以后貨幣政策操作回歸正常,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過度刺激。因此,無論是去年美聯儲推出大規模貨幣刺激措施,還是未來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都是比較小的。
“事實上,在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情況下,我國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正在顯現。”孫國峰稱,下一步,關鍵是把自己的事辦好,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同時,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形勢變化,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以我為主開展國際宏觀政策的協調,保持好宏觀政策的領先態勢。我們也樂見其他經濟體尋求回到正常貨幣政策的努力,這將有助于促進全球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對于如何保持國內貨幣幣值的穩定,孫國峰表示,貨幣幣值穩定有對內和對外兩方面的涵義。對內的涵義需要保持物價穩定,必須管好貨幣總閘門。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四五”規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而明確了貨幣政策框架的“錨”。
孫國峰進一步解釋,近年來,人民銀行推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提升,作為信貸市場的基準利率,LPR發揮了調節信貸供求,進而影響貨幣供應的重要作用,保持 LPR在合理水平有利于穩住貨幣供應的“錨”。因此 LPR既是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的重要一環,也是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的關鍵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貨幣幣值穩定對外的涵義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為此,要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強跨境資本宏觀審慎管理,引導社會預期,把握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彩禮貸”等反映出部分中小銀行服務能力不足近期,個別中小銀行推出的“彩禮貸”“墓地貸”引起社會熱議。鄒瀾表示,這類貸款本質其實就是居民消費貸款,通過制造噱頭的方式來宣傳獲客,這反映出部分中小銀行自身服務能力的不足,以及金融發展面臨的一些困境。央行會配合銀保監會等部門對中小銀行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準入實施有效的監管和指導。支持銀行在風險可控、審慎合規的前提下結合實體經濟的實際需要來創新針對性的產品服務,對于有悖公序良俗,與國家大政方針背道而馳的做法,及時予以糾正。
拜登《基礎設施計劃》重磅出爐!詳解 2萬億美元將花在哪里?
2021年 04月 02日 10:32 來源:新浪財經
拜登的大動作來了!①2萬億美元將花在哪里?;②新能源發電支持政策力度空前;③美國電動車市場將迎來高增長期;④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走向全球3月 3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發表講話,并公布了一項 2萬億美元(13萬億人民幣)的基礎設施計劃。該計劃為期 8年,為拜登-哈里斯政府“重建更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重建美國老化的基礎設施,推動電動汽車和
清潔能源,創造就業機會。
3月 31日,美國白宮網站發布拜登《基礎設施計劃》,其中對新能源發電、儲能、新能源汽車、電網等進行重點支持。《計劃》中提出要對電動汽車行業投資 1740億美元,具體措施包括對購車人返款和稅收激勵,以鼓勵美國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同時拜登政府計劃在 2030年前興建 5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
一、2萬億美元花在哪里?
華創證券稱,美國目前的基礎設施狀況堪憂,非常有必要進行大規模投資。美國大部分的基礎設施系統建成于 1960年代,許多設施已經達到了最大使用期限,接近“報廢”的關頭。中金公司表示,歐洲國家在建設和維護基礎設施上的支出相當于 GDP的 5%,中國的
基礎設施支出平均約占其 GDP的 8%,而美國僅為 2.4%。
從全球比較看,近二十年來美國基礎設施領域的評級在不斷下降。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9年美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排名位居全球第 13位,而 2002年時則位居 5位,17年里下降了 8個名次。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報告指出,未來十年美國基建投資總缺口已經達到 2.59萬億美元,如果不彌補,到 2039年美國將損失 10萬億美元 GDP,損失 2.4萬億美元出口。麥肯錫也指出,從 2017年至 2030年,每年需要 1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才能跟上美國
經濟對基礎設施的需求。
根據報道,2萬億美元基礎設施計劃的細節如下:
①6210億美元:用于修繕橋梁、公路和高速公路,并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擴大公共交通系統并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投資電動汽車;改進鐵路系統;改善港口、水運和機場。
②3000億美元:快速提升美國制造業的能力,強化美國供應鏈。
③1110億美元:替換(含)鉛水管和現有自來水供應線路,以確保飲水安全,升級自來水基礎設施。
④1000億美元:用于擴大高速網絡連接。
⑤1000億美元:用于建設更有彈性的供電網絡。
⑥2130億美元:生產、保護或翻新 200萬套“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以解決住房供應短缺問題。
⑦1000億美元:用于新建或升級公立學校。
⑧1800億美元:用于前沿科技研發。
⑨1000億美元:用于就業發展計劃。
二、新能源發電支持政策力度空前
2019年美國能源消耗中石油、天然氣、煤炭、核電占比分別為 39.69%、32.70%、12.17%、8.15%,可再生能源占比僅 4.69%。而 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也為4.28%,美國能源系統轉型壓力巨大。
此外,據美國能源部的研究,停電每年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 700億美元。
拜登的《基礎設施計劃》將建立一個更有彈性的電網,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證 2035年實現 100%無碳電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清潔能源發電和儲能的直接支付投資稅收抵免和生產稅收抵免期限延長 10年,并逐步取消;
②支持州政府、地方政府和部落政府通過補充政策來加快現代化進程;
③通過購買聯邦大樓 7*24全天候清潔能源,利用聯邦政府的購買力推動整個市場的清潔能源部署;
④拜登總統將制定《能源效率和清潔電力標準》(EECES),旨在削減電費和電力污染,增加市場競爭,鼓勵更有效地利用能源現有基礎設施,并繼續利用現有資源(如核能和水力發電)提供的無碳污染能源;
⑤制定有針對性的投資稅收抵免政策,以鼓勵至少 20GW的高壓電力線的建設,并立即動員數百億私人資本;
⑥在能源部建立一個新的電網部署管理局,以更好地利用現有的道路和鐵路通行權,并支持創造性的融資工具,以刺激更多的高優先級高壓傳輸線。
中泰證券指出,《基礎設施計劃》的推行將為美國光伏風電帶來黃金發展機遇期。中泰證券預計,在不考慮 CCS的背景下,美國 2020-2035年光伏年均新增 58GW、風電年均新增 31GW,較 2016-2019年年均均值(光伏 10GW、風電 8GW)提升 4.97倍、2.96
倍。
此外,2020年美國新增儲能規模 1464MW,對應容量 3487MWh,同增 180%,持續快速增長。中泰證券認為,儲能的直接支付投資稅收抵免和生產稅收抵免期限延長 10年,將助力美國儲能市場幾何級放量。
三、拜登新政下,美國電動車市場將迎來新一輪高增長期
美國電動車銷量一直在 30-36萬之間徘徊,近 2年無增長。主要原因如下:
①供給端:除了特斯拉之外,近年來美國市場無比較有競爭力的新車型出現。美國電動車銷量從 2018年后增長停滯,2019、2020年銷量分別為 32萬、33萬,月度電動車銷量滲透率在 2-2.5%區間徘徊(每月銷量 3萬輛上下),遠遠落后于中國(5.4%)和歐洲(8.9%)。考慮到美國 2050碳中和目標,預計拜登政策出臺后,美國電動車滲透率將會快速趕上中國和歐洲。
②需求端:購置補貼+刺激三大公共領域電動化,美國需求將爆發。目前,美國聯邦車隊汽車保有量 64.5萬、校車 48萬、公交 95萬,合計保有量約 208萬。假設三大公共領域 10年內完成電動化,則每年新增的電動車需求約 21萬臺。
中泰正指出,拜登政府此次方案提出后,美國車企將相應號召,加快本土市場電動化轉型步伐。其中,通用規劃到 2025年推出 30款電動車。福特規劃到 2022年歐洲 54%銷量為電動車,2025年中國 70%銷量為電動車。
四、新能源板塊崛起,電動汽車供應鏈走向全球